读书:《网众传播》 —— 从信息爆炸到传播力爆炸

[本文作者:魏武挥,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,TMT著名评论家和研究者,知名blogger”IT Talks“。 本文是他为《网众传播》一书撰写的书评,已发表在本月的《网络传播》杂志及《数字时代阅读报告》第八期,前者刊出时由于版面原因,由作者本人删节至3000余字,以下为全文。全文来自魏武挥的blog文章。]

按照CNNIC对网民的定义:6周岁以上半年内上过一次网的中国公民。张三和李四都是网民。只不过二人网络上的行为很有些差异:张三经常逛逛门户看看新闻,有时候也会去视频网站看点电视剧,仅此而已。而李四,则喜欢出没于微博、SNS、BBS之中,也会使用各种IM(即时通讯工具),到处和他人交流。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是:张三是用鼠标的(只看不写这个就够了),而李四是用键盘的(因为他需要打字)。

毫无疑问的,他们都是网民。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,他们是有区别的。我们很难用“活跃与否”来对他们做区隔:事实上,张三也是个天天要上网的人。他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?

清华传播学博士,现任教于北师大的何威在他的《网众传播》中回答了这一问题。在他看来,类似张三的这类基本以信息单向接受为主的,是为“大众”,而李四这样的,则可称为“网络化用户”,众多李四则构成了一个群体:网众。何博士对“网络化用户”的定义如下:

当今社会中那些积极的媒介使用者,他们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(ICT)为中介,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相互联结,构成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,网络化用户则成为该网络的节点(node)。

在本书第18页,何威以一张表格的形式,罗列了“网众”、“大众”、“受众社群”的各自特征和差异;而在第21页,同样用一张表格,罗列了“网众传播”、“大众传播”、“人际传播”的特点和差异。这里不再赘述。

此书脱胎于何氏的博士论文,故而有极强的学术风格。由于“网众”一词,属于作者的原创,而对于学术而言,一个名词概念的新创立,需要进行相当严谨的文献回顾、维度分列和操作化定义描述,绝非信手拈来。这本书起手几章都是在建立这个新概念的“合法性”(legitimacy),这是学术规范,不过,对于普通读者而言,论证一个严肃概念是否成立的重要性,远不如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用?

早期的互联网有一句名言:“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”。 继续阅读

人民日报:博客脚步“轻”起来

【《人民日报》2011年8月31日第15版刊出该报记者徐丹撰写的文章《博客脚步“轻”起来》,采访了《网众传播》一书作者何威并引用其观点。现将全文转载如下。

你的兴趣是什么?足球?音乐?美食?你想拥有一个能够分享个人兴趣、聚合同好者的平台吗?

正当微博客取代博客席卷互联网之时,号称“个人兴趣网站”的轻博客正悄然发力:据悉,网易内测的轻博客服务即将在8月中下旬上线,同时凤凰网轻博客产品“快博”也已开始针对特定人群展开邀请测试。而此前,新浪Qing、盛大推他、人人网人人小站等一系列轻博客产品已经上线。

比博客更轻盈,比微博更厚重,整合了二者优势的轻博客,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兴媒体的流行趋势。

  强调互动、主题更多样

作为舶来品的轻博客始于国外网站Tumblr,它的口号是“用极简的方式博客”。可以说,轻博客是简化版的博客,重点在于内容和视觉设计,用极简风格重点展示用户创作的内容。同时,轻博客也是扩展版的微博,取消了主流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,在发布组图、音视频方面也更为便利。

  “轻博客出现并开始走红,这是互联网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,也标志着人们数字化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,因为它在致力于满足更挑剔、更精细的需求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教师何威评价说。

轻博客介于博客与微博之间,但同时也需要找准产品定位,强化自身特色。相较而言,轻博客有比博客更强的互动性和人际关系,可以互相“关注”,可方便地对内容进行转发与评论;但与微博相比,轻博客更凸显内容,更重要的是关注“标签”,代表不同话题、兴趣点的“标签”成为轻博客的无数个“频道”,自动整合并推荐相关内容,聚合同好群体。

也就是说,在微博和轻博客中“关注”的侧重点是不同的。微博用户通过“关注”特定的人来获取内容,既重视内容也重视来源;而轻博客淡化个体强调博客本身为主体,通过特定的“标签”获取内容,更看重内容本身。在具体应用中,微博更加注重新闻等时政类热点,而轻博客关注的主题更加多样。

  让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

曾经有网友研究过Tumblr上最热门的“标签”,发现超过60%的“标签”以纯图片为主(只有简单文字注释),而在纯文字的“标签”中则主要是“文学”、“教育”等内容。不难发现,轻博客在国外是一个以“读图和软性话题为主”的“个人兴趣网站”,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。

对此,于7月份刚刚推出轻博客服务Qing的新浪相关负责人并不否认,“Qing的风格很适合有点小资情调的文艺青年,它如同一本精品杂志,更具有深度、专业性和视觉冲击。能够吸引微博中各界精英人群,例如新闻、摄影、时尚、美食、音乐等领域。同时我们认为轻博客对于豆瓣、时光网等文艺类社区的用户也会具有一定吸引力”。

那么,轻博客与豆瓣等社交网络相比又有哪些不同?首先从人际关系看,社交网站的好友关系需双向确认,而轻博客仅是单向“关注”,单向“关注”或许比社交网站真实的双向联系更能激发自如的表达和分享。其次从内容质量来看,在轻博客上,可以通过标签分类、查询、用户自定义、编辑推荐等方式找到你喜欢的内容。

国内较早创办的轻博客的网站“点点网”的CEO许朝军就曾表示,“轻博客的本质是兴趣图谱,让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”。在轻博客里,两个原本相互陌生的人,在没有共通人际关系的前提下,仅仅因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而找到对方,甚至找到一个庞大的兴趣群体。

  发展还有待本土化检验

事实上,作为Web2.0时代的最新应用,轻博客本身就是媒介融合的产物,具备个人媒介的属性,兼有网络社交的因素,又富含多媒体的特色,“如果说博客像书,微博像报纸,轻博客则更像杂志;如果说博客像私家庭院,微博像言论广场,社交网络的兴趣小组像沙龙,轻博客则更像主题公园。”何威的比喻很形象。

  在他看来,轻博客在未来一两年内将有更大发展,“从商业角度来说,它的内容较之微博有更强的可控性,也更易于按主题集聚,因此广告价值更大;从用户感受来说,除了微博这种琐碎而高速的信息洪流、社交网络这种真名实姓的关系经营,轻博客这种更慢、更时尚、更优雅、更注重内容的表达与阅读,恰恰可以拥有一席之地”。

然而,与以往一样,任何互联网产业的“舶来品”能否在中国蓬勃发展,需要能够适应中国市场环境的本土化创新与运营。比如从理论上讲,微博和轻博客是互补性较强的产品,但实际情况是,中文微博的改良升级使其与轻博客的重合度很高,比如,长微博生成器可以将超过140字的微博内容转化为图片,而在微博上发布图片、音视频早已不是难事。因此,很多门户网站是将轻博客看作是对微博的补充,轻博客的发展还有待本土化检验。

但是,新浪、网易、凤凰等互联网大企业的介入,已经使这个新业务领域的竞争变得激烈。“就像当年博客市场的‘大者通吃’,创业公司必定会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。”何威说。

原文地址:http://cpc.people.com.cn/GB/64093/82429/83083/15549023.html
该报纸版面pdf下载: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1-08/31/nw.D110000renmrb_20110831_6-15.htm